?Seit 22 Jahren auf den Spuren der chinesischen Seele
德文外籍專家呂寧:旅華22載,每一天都值得期待
中國網12月27日訊(記者田思悅)哈特穆特·呂寧(Hartmut Lüning)是一位來自德國的語言專家,曾先后在德國和中國的廣播電臺工作,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的外籍專家。1995年,呂寧出于對東方國度的好奇來華工作。在接下來的二十二年里,他對中國的熱情有增無減。一方面,他因親歷中國的發展和變化而感到興奮;另一方面,他也享受東方文化帶給他的異域風情。呂寧說:“回到德國,我總是會懷念老北京胡同兒里的夏天。這是我總想回到中國的一個牽掛。”
十九大報告翻譯:繁重但不枯燥
在2017年,呂寧作為外籍專家參與了中共十九大報告德文版的翻譯和校訂工作。這是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第一次邀請外籍專家參與全國黨代會報告的翻譯工作。在呂寧看來,這是中國進一步發展和開放的體現。他說:“這個變化說明,中國的現代化不僅發生在外部領域,還深入到了內部的結構層面。”
談及此次翻譯經歷,呂寧說:“十九大報告的翻譯工作是緊張而高效的。”德文翻譯組一共有七名中國同事,每人負責翻譯報告的一部分。呂寧作為唯一的德語專家,不僅要確保所有中國同事翻譯內容的準確性,還要給報告中的中國特色詞匯和比喻尋找合適的德文表達。為此,呂寧和德文組的同事們常常工作到深夜。
但對于呂寧來說,繁重的勞動并不枯燥。他對報告里的很多內容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,特別是其中關于扶貧工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部分。呂寧認為,中國在這兩項工作上成就斐然。回憶起第一次來到中國時的情景,他說:“當時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的街上有很多自行車,幾乎沒有汽車,感覺這里的人相對比較貧窮。但現在可能我回到德國反而會有這樣的感覺。”
二十二年親歷:中、德差異變少,合作增多
除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,中國在很多其他方面的發展也讓呂寧印象深刻,比如中國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。“1995年,北京只有兩條地鐵線路且車廂老舊。現在我們可以乘地鐵走遍全城。在電動公交車和電動汽車方面,德國幾乎沒有什么進步,但中國發展很快。”此外,網上購物也給呂寧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。“以前總是要開車去大超市買牛奶、咖啡,現在直接上網下單,商品很快就會送到家里”,呂寧說。
回看這22年,呂寧認為中德兩國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、合作越來越多,比如兩國在汽車制造、足球、啤酒生產等領域的合作已經開展多年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。此外,呂寧還注意到,兩國的價值觀也有相似之處。呂寧說:“今年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了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,這些也是德國人非常重視的傳統美德。”
回顧與展望:每一天都值得期待
回顧2017年在中國的生活,呂寧表示十分滿意。他說自己保持了身體的康健,買了一輛新的代步車,參與了十九大報告的翻譯,還參與審校了一批介紹中國地質、地理的書籍……這些或大或小的事件構成了呂寧平凡卻不平淡的一年,也為他與中國的二十余載情緣續寫了新的篇章。
對于新的一年,呂寧希望繼續堅持騎車鍛煉身體,學習更多和中國有關的東西,更加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。他還計劃去溫暖的南方度假,計劃去新疆和巴基斯坦的邊境看看。呂寧說:“對于2018年,我們不妨拭目以待。每天都會發生新鮮的事情,每一天我都很期待。”